瑞典超:天狼星VS馬爾默,領頭羊馬爾默能否在客場繼續精彩發揮?(第1/3 頁)
美國知名學者尼爾·波茲曼曾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指出,人們對於嚴肅的話題,如政治、宗教等,往往只關注它們所帶來的娛樂性。
例如,當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遇刺時,人們並沒有對事件本身的嚴肅性予以重視,而是熱衷於傳播各種段子。
這些段子包括“一個特朗普倒下去,人家自己站起來了”、“特朗普說:‘你可以射擊我的頭顱,可以刺穿我的心臟,但不要射擊我的耳朵,因為我要用它傾聽人民的聲音’”以及“特朗普說:‘子彈將要擊中我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上帝的出現,他為了接下了這顆子彈,放在桌子上,告訴我,這是他投我的一票’”等等。
然而,很少有人真正關心那些因支援特朗普而靠近現場,最終導致一死兩重傷的平民該由誰來負責。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身處何地,人們對待事物的方式似乎都是相同的。
其次,很多人雖然已經從學校畢業了,但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卻還停留在學生時代。
這些人的腦海裡充滿了做題思維,認為選擇了 b 選項就不能再選擇 A 選項。
然而,現實世界並不是這樣非黑即白的。
如今社會上存在一種聲音:不能說自己國家有任何不好的地方,否則就會被指責為崇洋媚外、漢奸叛徒甚至賣國賊。
這種觀念使得人們不敢提出批評和建議,導致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再看看如今的語言大模型,它們的語料庫受到了層層限制和過濾,彷彿被十八道禁制所束縛。
這樣的訓練方式讓它們變得越來越僵化,幾乎快要成為一個傻瓜。
這種做題思維本質上是一種線性思維模式,它認為歷史只能向前發展,經濟必須持續增長,而個人也必須不斷進步。
但實際上,歷史曾經多次經歷倒退,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無論是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國還是近代的歐洲,都曾經歷過文明的衰退。
例如羅馬帝國的覆滅,就是一次文明的大倒退。
同樣地,2016 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英國脫歐等事件,都是人類歷史的倒退。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
原因很簡單,逆全球化趨勢下,一些人不再相信透過合作實現共同增長,而是轉向追求有限資源的競爭。
有進必有退,有退才能有更大的進。當我們期待未來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時,心中或許會感到興奮和自豪,但當聽到有人預言我們將被印度超越時,我們可能會心生不滿甚至憤怒。
同樣地,從個人角度來看,人的發展也是起起伏伏,不可能持續不斷地進步。
每個人都會經歷高峰與低谷,這是人生的常態。
如果我們總是期望自己每天都有所進步,那麼這種想法顯然過於理想化。
當遇到短暫的退步或落後時,如果我們不能接受並在內心對自己進行批判,那豈不是陷入了一種線性思維的陷阱?
經常有人用這樣一個公式來激勵自己:
1.01的365次方等於37.78,
而0.99的365次方則只有0.03。
有網友對此調侃道:“如果我現在能跳1米遠,一天進步1%,一年後我就能跳出地球,飛向宇宙!”
一年後,我的成績達到了驚人的 37.8 米,這一成績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三年後,我的跳躍能力更是有了質的提升,我能夠輕鬆地跨越長達 54 千米的距離,這個長度足以讓我一步跳過一座大城市。
四年後,我的跳躍距離已經達到了令人驚歎的 2041 千米,這意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