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3 頁)
這一時期完成研製的化學戰劑有屬於&ldo;糜爛性毒氣&rdo;的&ldo;芥子氣&rdo;、&ldo;路易氏氣&rdo;,屬於&ldo;窒息性毒氣&rdo;的&ldo;光氣&rdo;、&ldo;催嚏性毒氣&rdo;和&ldo;催淚劑&rdo;。&ldo;氫氰酸&rdo;(茶色1號)及&ldo;氰溴甲苯&rdo;(綠色2號)等尚處於研製階段。
其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使用並大顯神威的芥子氣,最先生產的德國與緊隨其後研製的法、英、美在製造方法上有較大不同。日本最初著手研究的是最為簡單的法國式製造方法的芥子氣。
芥子氣1924年開始著手實驗室研究。1925年安裝了月產100公斤的生產裝置。但依靠這種方法生產的芥子氣多數不純,純度僅為70左右,較不穩定,極易分解,不利於長期貯存尤其是夏季貯存。因此,為提煉出高純度的用於野外效力試驗的芥子氣,研究人員只能一滴一滴地透過蒸餾來進行提純並收集起來,1927年,從法國引進了設計圖樣和實驗用的成套裝置,1929年日產3公斤的裝置在忠海建成,至此科學研究所的研製工作宣告結束。這一產品於1929年5月定為&ldo;黃色1號&rdo;制式。
1929年日軍採用德國製造芥子氣的方法,具備了每日安全、輕鬆地獲取20公斤高純度優質芥子氣的能力。這樣,技術人員才得以輕而易舉地獲取野外效力試驗用的有毒物質。1930年,日產1噸的裝置在忠海建成。這一產品1931年定為&ldo;黃色1號甲&rdo;制式。
路易氏氣1925年由中村隆壽大尉等開始研究,1930年基本完成。路易氏氣易被水分解,並致使毒性減弱,因而其永續性較差,但殺傷力略優於芥子氣。1931年定為&ldo;黃色2號&rdo;制式。1933年日產3噸的生產裝置在忠海安裝完畢。
光氣與法制芥子氣一樣,光氣是日軍最早著手研究的,1926年基本完成。光氣作為染料的中間體,平時具有民用價值,化工廠擁有其製造裝置,因此軍方不必另行建造。1929年這種毒氣被定為&ldo;青色1號&rdo;制式,與其他化學戰劑相比,重要程度較低。
噴嚏性毒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使用的毒氣中,製造最為困難的就是這種噴嚏性毒劑。因此,與光氣和芥子氣等相比,該項研究起步較晚。
亞當氏氣日本於1924年成功地研製出其合成方法,但在毒性效力上不甚理想,同時由於確信能夠製造出其替代產品,故未列入制式。
二苯氯砷1929年基本完成二苯氯砷研製。在科學研究所安裝了每次可生產5公斤的實驗用成套裝置。這種毒氣在1933年被定為&ldo;紅色1號&rdo;制式。
催淚性毒劑1925年4月,著手進行催淚性毒劑的研究。
由於催淚性毒劑即使在空氣中微量存在也能產生催淚作用,且經過短暫恢復後可不致造成傷害,故主要在演習中使用。
1929年5月,日陸軍將已經定型的化學戰劑制式化,並就此發布通告。制式化戰劑主要有以下幾種。
茶1號氫氰酸是具有超速度致死效力的劇毒物,用作軍用毒氣很有效,這點早就被公認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就把它裝入炮彈中使用。但由於該毒氣的比重比空氣小,而且在儲存期間會漸漸發生聚合反應,有使容器爆炸的危險性,因此在軍用上逐漸被淘汰。日本自1929年前後開始著手這項研究。幾次試驗表明,把銅粉或三氯化砷作為穩定劑新增進去後,就能安全地貯存;在良好的氣候下,毒氣是很穩定的。1934年,證實了氫氰酸能作為軍用毒氣加以有效利用,並開展施放、噴射等各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