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睿�兄�蛭鎩R淮聞笥研【郟�腥慫的腥嘶畹檬且恢中奶���嘶畹氖且恢指芯醯�蟻胍捕裕�奶�芯跏且謊�模�皇嵌悅懇桓鋈碩源��畈煌��鵲囊恢旨虻サ母爬ㄐ緣謀硎觥! !∠肟詞槔�
有山,有水,有人家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地處南方,想見到梨花實屬不易;遠在他鄉,趁此機會出去尋春,感受陶潛“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順道也可領略一下壯民族過清明節的習俗。
大山深處
“深山藏古寺”、“曲徑通幽處”、“白雲深處有人家”,這些詩句大多都停留在頭腦中,只是膚淺的感性認識,可是這次才真正一睹風采。記得寫作文的時候有一種寫法叫做“開門見山”,而這次確實是這樣,開門見山,出門是山,到處都是山,還有那盤山公路似乎是一條腰帶緊緊地束著這一座座大山,更有大山深處零落的點綴著村莊。
後來得知,這裡的山主要是素有“嶺南奇山,人間仙境”之稱的大明山支脈,所以顯得格外連綿,真可謂是“奇山仙韻,意縱天高”,少了桂柳喀斯特小山的秀氣和奇險。可是正當這種思想湧上心頭之際,眼前卻出現了另一番熟悉的景象,禁不住說:“那不是桂林的山嗎”?說也真是奇怪,以河流為界,南北的山竟然差別之大讓人不敢相信,這不能不感嘆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當然我並不是發現這一現象的第一人,而是明朝大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在此地逗留54天,考證為何在江南、江北山的形狀會如此迥異?這自然也給聳立在這裡的小山賦以人文的氣息。
於是,懷著好奇的心情走進大山深處,想一探究竟,可是當你真正的站在山腳時,倒沒有勇氣繼續前行,一則是山陡峭難行,二是覺得自己太渺小。正應了荀子的“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這裡顯然少有人來,大概是因為“雄奇此山兼”,所以一切是顯得那麼的自然,沒有一點人工雕飾的痕跡,那些久經風雨侵蝕的石頭似乎在訴說這滄海桑田的變化,無奈地躺在那裡,不知道到什麼時候。
在領略“造化鍾神秀”的同時,大多的山已經刻上了人工的印記,或者說是人工的改造,甚至是破壞。“封山育林”這幾個本無可厚非的大字顯得格外刺眼,還有那成片的人工速生按樹林應該給當地人民帶來了不少財富,更有因胡亂開礦、開山而留下的種種傷疤,不能不說是一處敗筆。當然,在這裡紮根的這些山,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用做墳地,當地人就選擇風水相對好的山頭,建造塋地,所以在此清明節之際,他們似乎受傷要更多一些。
水,孕育著萬物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城市裡倒不覺得經常下雨到底有什麼好處,甚至還埋怨南方這種整天陰冷潮溼的天氣給人帶來的抑鬱心情,但是這次到下面一走,什麼都理解了,甚至覺得不下雨怎麼能行。
水是萬物的源泉,是孕育生命不可或缺的一個條件。看那滿山的翠綠,看那綠油油的稻田,答案就很明顯了。如果沒有水,水稻就無法正常生長,這裡居住的人們的辛苦可能也就得不到回報。說起辛苦,和北方農民相比,他們要辛苦多了,因為大多數勞動都依舊是“刀耕火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型現代化的機器難以進入那巴掌大小的稻田,難以在鄉間路上順利通行,幾乎全靠人力。
儘管如此,他們也期盼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李清照的“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一幕在這裡也真正上演了,一到晚上不管是池塘裡的,還是稻田裡的青蛙都會一起出來歌唱,但是不幸的是,他們這樣無疑暴露了自己的行蹤,於是有些村民就拿著手電筒出來“捕獵”,那些本來為稻田除害的青蛙明早就可能走上集市,成為盤中美餐。
依山傍水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