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 頁)
海波眉頭輕輕地皺了一下,黃色數字的指標顯然有一點偏低,這表示試驗體和培養液之間有機物和氧氣等的交換出現了異常。汪海波看了一眼控制面板上面的顯示螢幕,螢幕上顯示的是試驗體體內載入的奈米攝像頭實時傳回來的三維影像以及經過計算機分析之後得出的能力基因表達的情況。
汪海波看了一會兒,眉頭皺得更深了。第一批和第二批試驗體進入真實環境之後返回來的各項資料顯示他們並沒有能夠完全發揮出自身的能力的最大值,也就是說,能力基因在戰士體內和戰士本身的基因完美融合,但是在戰士能夠發揮出來的能力的限度上產生了某種限制,以至於移植進入戰士體內的能力基因不能完全發揮應有的效應。
汪海波翻看著控制面板記錄下來的歷史資料,發現在轉化率上都或多或少出現了誤差。汪海波又檢視了另外一個培養槽,情況同樣如此。看來,雖然有了基因架構使得能力基因有了普遍適應性,能力戰士也能夠量產,但是在轉化率也就是利用效率上出現了問題。汪海波深深吸了一口氣,在對比了兩個試驗體和前兩個批次試驗體在培養槽計算機上面留下來的資料之後,他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能力基因表達效率下降了!
在此之前,沒有合成基因架構的時候,汪海波透過改變單體的基因使其擁有能力,雖然不能向生產機器似的量產能力者,但是至少每一個經過改變基因的試驗體,都能發揮出最大的能力。而現在,雖然能夠量產能力者,然而轉化率變小了。這看似是兩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唯一的問題就是基因表達效率。可是為什麼在植入了基因架構之後,基因表達效率下降呢?
汪海波百思不得其解!
在培養槽中去了一些樣本,汪海波離開了培養室,換掉了防護服,汪海波拿著樣本交給了自己的助手,讓他分析一下培養液中成分比例。然後,汪海波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裡,他猜測這個轉化率的影響因素一定在基因架構的數學模型中。他找到了那個完美的對稱方程,這還是由帝國大學數學學院的那個韓一龍寫出來的,不過在真實實驗室的情況下,汪海波重新引入了一個變數進行修正,這才使得方程的結果和實驗資料相符合。
汪海波看著自己引入的這個變數,他把它叫做“錯誤因子”。“錯誤因子”指的是基因在複製自己和表達的過程中出現錯誤——也就是自然環境下出現變異的機率大小。“錯誤因子”越大,表示出現變異的機率反而越小。汪海波當初是為了使得計算和實際相符合,才引入了這個參量,如果去掉的話,實驗結果會比計算結果偏高百分之零點零零四。也就是說,能力基因在試驗體內受到環境的影響,變異的機率大大增加了。
這是汪海波不希望看到的!
雖然hgm計劃最終的目標就是能力基因在目標試驗體內自主進化,可是目前的階段,汪海波還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援,保證能力基因向著有力地方向進化,如果能力基因依然按照自然環境下的機率變異,那麼這項實驗就完全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這麼多年的努力也就白費了!
汪海波死死地盯著自己引入的這個變數,思考了好長時間之後,他才猶豫著拿起了電話,撥通了帝國大學數學學院系主任的號碼!等待了幾秒後,那一頭傳來了一陣不悅的聲音。
“喂,是誰啊?”
汪海波把自己的耳朵離開聽筒遠一點,因為他隱約聽見了這個聲音中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