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4 頁)
炮烙酷刑,稱自己為小邦周,稱商為大邑商,表面上耽於遊樂,以麻痺紂王;另一方面積極發展生產,暗地練兵積糧,為伐商大計積蓄力量。但沒過多久,西伯昌感到,似乎還缺些什麼。
相傳,某個夜晚,姬昌做了一夢,夢見一隻白額猛虎,肋生雙翼,朝自己撲來。姬昌驚醒,喚來散宜生,讓他解夢,結果散宜生說這是大吉之兆,所夢之物並非猛虎,而是飛熊。姬昌又占卜了一下,結果大吉。後來姬昌果然在訪賢時遇到了大賢,此人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
又相傳,姬昌要出去打獵,先自己算了一卦,結果得的是乾卦九五,即“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就是《史記》所說的“獵物不是龍不是螭(chī 一種沒有角的龍),不是虎不是熊,而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結果西伯出獵在渭河北岸遇到了姜子牙。
又相傳,姜子牙早在姬昌入獄之前就歸了周,姬昌出獄還是他的功勞呢。
三說哪個是真實版本,存在爭議,學術界一般推崇第二種說法。但不管哪種說法,文王到渭水時,太公都是在釣魚。
故事是這樣的。
姬昌出獄當年某日,出獵於渭水北岸,遇到一個白鬍子老頭在河邊釣魚。求賢若渴的西伯發現這個老頭十分奇怪,因為他的魚鉤是直的,上面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嘴裡還在嘀咕:“願者上鉤,願者上鉤……”隨行的大臣們以為這老頭一定是老年痴呆,或是本來智商就有問題,都沒怎麼在乎他,唯獨姬昌覺得此人是個奇人,便上去與之攀談,結果發現此人學識淵博,目光遠大。姬昌大喜,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太公即提出了“君以舉賢為常,官以任賢為常,士以敬賢為常”這三常學說,提醒姬昌要重視人才。姬昌聽了高興異常,說道:“我先君太公(指古公亶父)曾經說過:‘定有聖人來周,週會因此興旺。’說的應該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很久了。”於是稱呂尚(呂是封地,姜是祖姓)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姜尚被尊為太師。此時周文王五十六歲,姜太公七十二歲。
西伯得呂尚,如虎添翼。在姜子牙的輔助下,周國很快就比以前更加強盛。這時候,諸侯不忍紂王的殘暴,紛紛叛商歸周,有什麼爭端都要來請西伯裁決。當年,虞國人和芮國人(兩國位於岐山與朝歌之間)發生爭執不能決斷,就一塊兒來到周國,要請姬昌來裁決。但是到了周國後,他們發現周國種田的農夫互讓田界,人們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於是非常慚愧,還沒等見到西伯就和好回去了。此事很快傳到了各路諸侯的耳朵裡,紛紛說道:“西伯恐怕就是承天命的君主吧。”於是諸侯們推舉姬昌為“受命之王”。這一年依然是公元前1056年,即姬昌五十六歲之時。
公元前1055年,紂王對東夷用兵,姬昌趁機進攻殷商西北部、周國北部實力最為強勁的犬戎(今陝西武功、興平一帶,一說今山西鳳翔一帶)。犬戎是西北遊牧民族的一支,曾在武丁時期被商朝軍隊擊敗而臣服於商,後經常奉商王命令攻打叛軍,頗具實力。姬昌為解除攻商的後顧之憂,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攻打犬戎,最終取得了勝利。
公元前1054年,紂王還在攻打東夷,姬昌趁機領兵攻打密須,密須位於今甘肅靈臺縣,是甘肅境內最早的民族政權,實力不可小覷。周軍經過艱苦奮戰(具體過程不詳)將其擊敗,徹底解除了西面和北面的後顧之憂。
公元前1053年,商朝“遠征軍”歸國,疲憊不堪,姬昌趁機攻打耆(qí)(又稱黎)國。耆國就是武乙時的旨方,殷商末年為殷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