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一切為了傳承(第1/2 頁)
荀子依舊生活在蘭陵縣蘭陵山上的那座問道廬中。
他今年已經九十八歲高齡。
在這個時代算得上活成了人瑞。
除了雙眼有些老花,頭髮全都花白了之外,荀子幾乎和十年前沒有多少區別。
易承再次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坐在竹林小院的躺椅上,聽三個年輕人給他念《勸學》一篇。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雖是晚秋,可天氣還未寒冷,坐在竹林下,聽少年人的朗朗讀書聲,是一種享受。
張良和易承雖然在張叔的接引下到了竹林旁,可兩人都十分默契的沒有打斷那三名少年唸書。
“...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一炷香之後,三位少年終於將《勸學》唸完。
“博懿、萩風、文昌,這《勸學》是為師寫給你們的,你們可知整篇之中,為師最想要你們記住哪一句?”荀子開口說道,他的聲音雖然蒼老平緩,但卻似乎有種積澱的厚重力量。
三名少年人面面相覷,最後還是為首的一個少年老實答道:“弟子不知,還望先生賜教。”
“乃是第一句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從躺椅上要坐起身,一名少年趕忙將其扶起,“人,活一世,不可止步不前,須一生都不斷學習,如此,才終能有所建樹。”
三名少年都似懂非懂的點頭稱是,荀子又寵溺的摸了摸他們的腦袋。
這時候張叔才從竹林旁的道口走出來道:“老爺,子房先生同一位小友前來拜謁。”
荀子一聽張良來了,眉眼中滿是笑意道:“快讓他們進來。”
張良和易承這也從竹林後走出來,朝荀子作揖行禮。
“無需客氣,子房也有許久沒來我這了。”荀子和煦地笑道。
“學生有愧。”張良低頭頷首道。
“欸,你們年輕人都忙,為師能理解,這次子房來了,正好,此次為師打算把這道門理綜明派門主之位傳與你。”
張良有些驚訝,趕忙說道:“學生才德何堪任門主之位。”
荀子擺了擺手道:“縱觀我教授的千餘弟子,子房乃是最有資格擔任下一任門主的,此事我已有決斷,無需再言。”
見張良還有話說,荀子正色道:“幾十年前,老夫便將明派門主之位傳於韓非,可惜韓非遭人陷害亡故,不得已才重任門主,如今已經三十餘年矣,老夫老了,不知哪日便會罷去人寰,既然委任與你,莫要推辭。”
張良只好頷首稱諾。
荀子又將目光轉向張良身旁的易承,看了兩眼後才對問道:“這位是...?”
“這位乃是弟子的結義兄弟,燕枝。”張良回答道。
荀子又上下仔細打量了易承一眼,眯了眯眼睛道:“老夫且記得,十多年前你帶來一個叫荊赤的年輕人,老夫初看此人,竟覺得他們二人有些相似。”
“這....可他們二人長相完全不同...”張良迷惑的問道。
“哈哈,老夫說的並不是長相,而是...感覺。”說罷,似乎荀子自己都覺得談論的有些可笑,便岔開話題道:“既是結義金蘭,那有些事就不用瞞著了。”
荀子轉頭對著張叔指了指那三名少年並揮了揮手,張叔心領神會,便領著那三名少年退了下去。
“子房此次前來,是為了始皇帝焚書新政一事吧。”荀子在竹林下負手而立道。
“正是,師尊也知曉此事。”
“蘭陵縣的縣令已派遣衙役來了三次,為師雖遠離塵世,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