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一匹的馬,卻從未見到這些馬所據以產生的“完美馬”的形象。(他們只是衝進廚房,拿了薑餅人就吃,也不想一想這些薑餅人是打哪裡來的。)柏拉圖描述的是哲學家面對事物的方式。他的哲學可以說是對哲學性做法的一種描述。
蘇菲,當你看到一個影子時,一定會假定有一樣東西投射出這個影子。你看到一隻動物的影子,心想那可能是一匹馬,但你也不太確定。於是你就轉過身來,瞧瞧這匹馬。而比起那模糊的影子,這匹馬當然顯得更俊秀,輪廓也更清晰。同樣的,柏拉圖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現象都只是永恆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數人活在影子之間就已經感到心滿意足。他們從不去思考是什麼東西投射出這些影子。他們認為世間就只有影子,甚至從不曾認清世間萬物都只是影子,也因此他們對於自身靈魂不朽的物質從不在意。
走出黑暗的洞穴
柏拉圖用一個神話故事來說明這點。我們稱之為“洞穴神話”。
現在就讓我用自己的話再說一次這個故事。
假設有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他們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腳都被綁著,因此他們只能看到洞穴的後壁。在他們的身後是一堵高牆,牆後面有一些人形的生物走過,手中舉著各種不同形狀的人偶,由於人偶高過牆頭,同時牆與洞穴間還有一把火炬,因此它們在洞穴的後壁上投下明明滅滅的影子。在這種情況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這種“皮影戲”。他們自出生以來就像這樣坐著,因此他們認為世間唯一存在的便只有這些影子了。
再假設有一個穴居人設法掙脫了他的鎖鏈。他問自己的第一
個問題便是:洞壁上的這些影子從何而來?你想:如果他一轉身,看到牆頭上高舉著的人偶時,會有何反應?首先,強烈的火光會照得他睜不開眼睛,人偶的鮮明形狀也會使他大感驚訝,因為他過去看到的都只是這些人偶的影子而已。如果他想辦法爬過牆,越過火炬,進入外面的世界,他會更加驚訝。在揉揉眼睛後,他會深受萬物之美的感動。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色彩與清楚的形體。他看到了真正的動物與花朵,而不是洞穴裡那些貧乏的影子。不過即使到了現在,他仍會問自己這些動物與花朵從何而來?然後他會看到天
空中的大陽,並悟出這就是將生命賦予那些花朵與動物的源頭,就像火光造就出影子一般。
這個穴居人如獲至寶。他原本大可以從此奔向鄉間,為自己新 獲的自由而歡欣雀躍,但他卻想到那些仍然留在洞裡的人,於是他回到洞中,試圖說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們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只不過是“真實”事物的閃爍影像罷了。然而他們不相信他,並指著洞壁說除了他們所見的影子之外,世間再也沒有其他事物了。最後,他們把那個人殺了。
柏拉圖藉著這個洞穴神話,想要說明哲學家是如何從影子般的影像出發,追尋自然界所有現象背後的真實概念。這當中,他也許曾想到蘇格拉底,因為後者同樣是因為推翻了“穴居人”傳統的觀念。並試圖照亮他們追尋真知的道路而遭到殺害。這個神話說
明瞭蘇格拉底的勇氣與他的為人導師的責任感。
柏拉圖想說的是:黑暗洞穴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與理型世界的關係。他的意思並非說大自然是黑暗、無趣的,而是說,比起鮮明清楚的理型世界來,它就顯得黑暗而平淡。同樣的,一張漂亮女孩的照片也不是單調無趣的,但再怎麼說它也只是一張照片而已。
哲學之國
洞穴神話記載於柏拉圖的對話錄《理想國》(TheReublic)中。
柏拉圖在這本書中也描述了“理想國”的面貌。所謂“理想國”就是一個虛構的理想的國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烏托邦”。簡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