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5 頁)
烈反響。5月29日,日本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全文轉載了姚遠方的文章,同時編髮了一篇題為《戰火裡救出孤兒,聶將軍四十年後呼喚興子姐妹》的報道。30日,該報又透過兩名駐京記者星野和荒井約見姚遠方,詳細詢問此事的經過,表示一定要設法找到當年的那兩個小女孩。一時間,兩國人民都呼喚著同一個名字——興子。
中國元帥與日本孤女(3)
奇蹟很快發生了,不到10天,《讀賣新聞》的記者居然真的找到了那個五六歲的女孩,她真正的名字叫加藤美穗子(現名美穗子)。那年美穗子43歲,是3個孩子的母親,住在日本九州宮崎縣都城市,與丈夫經營一家小商店,日子過得還不錯。
6月10日,《讀賣新聞》以《真的是“興子”,她寫信給聶將軍,盼望著再會》為題,報道了已經找到日本小姑娘的訊息,一時成為關注的焦點。很快,《讀賣新聞》轉來了美穗子希望訪華看望父親的親筆信。
當父親確認興子就是美穗子時,非常欣慰。在日語中,“興子”和“死了”的發音較為接近,而在當時,父親問小女孩叫什麼,也許是小女孩年紀太小,受到驚嚇,答非所問地一個勁地說:“媽媽死了,媽媽死了。”對日語不太精通的翻譯就此譯成了“興子”。她的那個襁褓中的妹妹送到石家莊後,因傷勢過重,死去了。
父親看過美穗子熱情洋溢的來信,高興地對我們說:“我看了她的近影,很像她小時候的樣子。闊別40年,終於找到了,很難得。這件事能夠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父親又對我說:“我又多了一個女兒,你多了一個妹妹。”父親的這個說法讓我感到特別的溫馨。
解放軍總政治部轉來了日本“日中合作戰友會訪華團”贈送給父親的日本古代武士盔(又名鎏金獅子兜),還轉達了一段話:“贈送古代武士盔,是日本傳統的崇高禮節,我們謹以此向聶榮臻將軍閣下40年前在戰火中救出日本小姑娘的人道主義精神,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我們中不少人曾在華北地區與八路軍作過戰,對聶將軍很欽佩,一定要反省自己的侵華歷史。”禮品單上,有很多日本舊軍人的簽名。
父親看過之後,囑咐向日本朋友轉達:“這是化干戈為玉帛,願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見。”
那個金光燦燦、十分精緻的日本古代武士盔,辦公室根據父親的意願,送交軍事博物館作為永久的展品。
短短几天內,來自日本各地的感謝信、賀電,堆滿了父親的辦公桌。有人稱父親為“活菩薩”,有的舊軍人在信上說:這件事更使他們認識到侵華戰爭的罪惡,深深地表示感謝和道歉。
6月12日,父親應約會見國內新聞記者,回答了當年救日本小姑娘的情況。很快,中日友協向日方發出了邀請信。6月30日,父親收到日本宮崎縣知事松形祐堯、都城市市長瀧正內的來信。信中說:“在不幸的戰爭中,美穗子在童年生命受到威脅時,蒙中國人民和閣下的熱情關懷,被救了出來,現在又被邀請訪華。這件事在日本國民中受到很大的感動,並已成為中日友好的佳話而被傳頌。謹代表縣、市人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深切的感謝。我們敬佩貴國注重人道、愛惜生命和保衛世界和平的偉大方針。”
1980年7月中旬,應父親和中國有關方面的邀請,美穗子偕全家來華訪問。這是美穗子第二次踏上中國的土地,與前一次相比,這一次有著天壤之別,充滿了幸福。
日本各地的人民託她給父親捎來了乾貝、瓷壇、木刀、弓箭、絹人、唱片、詩詞、題字等禮品,以表達對父親和中國人民的良好祝願和感謝。禮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4位舊軍人隨信分別捎來他們在侵華戰爭期間,從中國得到的一張“晉察冀邊區地圖”、一份油印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