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 頁)
不惜代價、甚至置性命於不顧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於愛國至誠,也是基於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與由衷的酷愛。張先生慧眼識寶,所藏書畫件件堪稱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晉陸機《平復帖》是我國傳世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則是傳世最早的卷軸畫,也是最早的獨立山水畫,合為雙璧。此外還有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等,都是在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對於斥巨資購藏並用心血保護的法書名畫,張伯駒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金碧青綠山水畫家)並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遺產。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先生夫婦陸續將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捐獻國家,使這些文物成為博物館的重寶,表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操和無私的奉獻精神。1965年,張伯駒將《百花圖》以及所剩的其他古書畫共計三十多件藏品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時,當時吉林省有一位叫宋振庭的文化官員,他握住張伯駒的手說:張先生一下子使我們博物館成了富翁了。而陸機的《平復帖》、展子虔的《遊春圖》、杜牧《張好好詩》等古代書畫極品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張伯駒簡介(2)
痴迷京劇造詣超群
張伯駒先生在京劇藝術方面的造詣和聲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愛京劇;曾自言八歲時在下天仙戲院看楊小樓九陣風的戲。青年和中年時;正值中國京劇的鼎盛時期。後看餘叔巖戲並向餘的琴師李佩卿學戲一年內即能彩唱。
張伯駒學京劇嚴守傳統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調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亂無所不學;但他對餘叔巖的劇藝;卻是薰陶得比直接學的多。他的著作《氍毹紀夢詩》也記載他學戲的情況;“歸來已是曉鐘鼓;似負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亂皆不擋;未傳猶有太平橋。”為什麼“未傳猶有太平橋”呢?餘叔巖曾對張伯駒說過:“過橋一場;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敵將一槍刺前胸;須兩手持槍硬殭屍摔下。飾敵將者;檢場者皆須在行;否則易出危險。”所以這場有危險的戲未傳張伯駒;可見餘叔巖對其傾盡心力;備極愛護。
民國二十六年他四十歲生日,為了賑災所演的一出《失空斬》可謂是他在京劇上最出名也是最難得的一次演出。他飾孔明、餘叔巖的王平、楊小樓的馬謖、王鳳卿的趙雲、程繼仙的馬岱、陳香雪的司馬懿、錢寶森的張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軍帶報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金館,當天盛況真是空前。許多外地戲迷遠道趕到北京為看這出藝壇絕響,人譽之以杜詩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此劇曾拍攝了紀錄電影,傳聞原版後流入美國,不知確否。
詩詞超逸書法見工
張伯駒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他看的書多得難以勝數;一部《古文觀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歲時便已讀完了兩遍。354卷的《資治通鑑》他可以從頭講到尾;如數家珍。唐詩宋詞;脫口而出的;便有一兩千首。紮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由於他天資超逸;而又翕然塵外;便利用一切閒暇時間;寫下了大量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
主要著作有《叢碧詞》、《春遊詞》、《秦遊詞》、《霧中詞》、《無名詞》、《續斷詞》和《氍毹紀夢詩》、《氍毹紀夢詩注》、《洪憲紀事詩注》及《亂彈音韻輯要》、《叢碧書畫錄》、《素月樓聯語》等。
張伯駒是個“視勳名如糟粕;看勢利如塵埃”的超凡之士;所作之詞;按周汝昌先生的話說;“則李後主、晏小山、柳三變、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張伯駒先生詞集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