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郭沫若 沈雁冰 吳 晗
鄧 拓 範文瀾 張 蘇
1955年10月3日
習仲勛看罷報告,覺得事關重大,立即批轉主管文化的陳毅副總理並呈報周恩來總理閱示。
訊息傳開,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大驚。當他們得知這份報告的發起人是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時,便急忙前來勸阻並希望其收回報告,一場紛爭由此開始。
&ldo;出土器物是最可靠的歷史資料,我們發掘長陵後,可利用明成祖的隨葬器物,進一步開展對明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史實的研究工作,同時將出土文物整理後,就地成立博物館,對首都人民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增加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內容……&rdo;鄭振鐸聽罷吳晗的敘述,從椅子上站起身,急不可待地說:&ldo;我國目前考古工作的技術水平還難以承擔這樣大規模陵墓的發掘工作,出土的古物在儲存、復原方面的技術也不過關,如此規模龐大的陵墓發掘和出土文物的儲存,就連世界上技術先進的國家也會感到頭痛……&rdo;
未等鄭振鐸說完,吳晗接著反駁:&ldo;全國已經解放五、六年了,有老一輩的考古專家,也有新培育的一批大學生,從人力物力都有條件勝任這項巨大的工程。&rdo;
夏鼐見二人難分勝負,便及時地出來為鄭振鐸助一臂之力。他先是不動聲色地望望面前的這位同鄉加同學,詼諧地講道:&ldo;老吳,眼下全國都在大規模地搞基本建設,考古人員嚴重不足,今天西北告急,明天東南告急,我們的人全所出動,配合基建還應付不了局面,又怎能主動發掘皇陵呢?再說出土的許多古物都要儲存和復原,這方面的人手更少。你應該從全國考古工作的輕重緩急來考慮問題,不能以明史專家的角度來安排發掘工作。老兄!你已經不再是清華園那個吳晗了啊!&rdo;
……整整一個下午,紛爭仍無結果。發掘明陵對於主管北京市文化教育的副市長吳晗來說,既然決心已下,就很難有外來的力量予以改變。
鄭振鐸、夏鼐走後,吳晗怕風雲不測,便立即找到郭沫若、鄧拓等好友,透過不同的方式在中央領導人面前加緊了對發掘長陵重大意義的宣傳和鼓動。與此同時,鄭、夏也間接地向中央提出了自己對長陵發掘的不同觀點,爭論雙方都把希望寄託在周總理身上。五天之後,有訊息傳來,周恩來總理已經作出裁決並在報告上簽字‐‐
同意發掘
巨人的抉擇,使中國的考古事業揭開了新的一頁。同時,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故事,也要在這一頁上書寫。
1955年12月初,在吳晗的鼎力主持下,成立了&ldo;長陵發掘委員會&rdo;。委員會成員為:
中國科學院院長 郭沫若
文化部部長 沈雁冰
北京市副市長 吳晗
人民日報社社長鄧拓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長 範文瀾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蘇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夏鼐
文化部文物局局長 鄭振鐸
北京市副市長 王崑崙
長陵發掘委員會下設一個考古工作隊。工作隊由文化部文物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調查研究組共同抽調人員組成。
其成員姓名及概況為:
趙其昌 隊長28歲 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
白萬玉 副隊長58歲 小學畢業
於樹功 隊員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