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第1/2 頁)
孫權慌忙派遣呂範以五個軍抵抗曹休;叫諸葛瑾指揮潘璋與楊粲等人救江陵;嚴令朱桓以&ldo;濡須督&rdo;的身份,死守濡須。這三路兵,有兩路均被曹軍打敗,僅僅朱桓總算表現得還不太壞。
孫權向曹丕上書悔過,把話說得十分客氣:倘若所犯的罪太大,情願把土地人民一起&ldo;交還&rdo;給皇帝曹丕,自己&ldo;寄命交州,以終餘年&rdo;。
曹丕的回答是:&ldo;聯之與君,大義已定,豈樂勞師,遠臨江漢?&rdo;只因為&ldo;三公上君過失,皆有本末&rdo;,叫你送兒子孫登來當&ldo;人質&rdo;,你多方推諉,不曾送來。
孫權在當時已經是大魏帝國的諸侯,受封為&ldo;吳王&rdo;,照規矩確是應該送一個兒子以上到京城洛陽以&ldo;任子&rdo;的身份做或大或小的官,在事實上作為忠心於魏國朝廷的擔保。
他始終不肯送,由於不願意把鼻子交給曹丕牽,不願意喪失他的&ldo;獨立王國&rdo;的國君的地位。
於是,吳、魏之間就繼續處於交戰狀態,吳在一方面和劉備結了深仇;一方面又實在有點兒吃不消曹丕的三路進攻。
孫權捱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不得不厚著臉皮,以戰勝者的身份,向戰敗者劉備求和。他持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訪劉備。
劉備接見鄭泉,同意了和,也派了一個太中大夫(宗瑋)到武昌見孫權,算是答聘。孫權這時候已經把江夏郡的鄂縣改名武昌,作為新設的武昌郡的郡治。他自己原本住在吳郡的曲阿縣一一即丹陽。後來在秣陵縣境內造了建業城一一即今日的南京。襲擊關羽以後搬到公安城,為了就近支援陸遜抵抗劉備而又遷居到武昌城(劉備在自稱漢中王的時候,都城在理論上應該設在漢中郡的南鄭縣,而事實上留在南鄭縣之時極短,便去了成都。其後,自稱漢朝的皇帝,都城在理論上又應該設在長安或洛陽,卻由於事實上的限制,只能偏安一方,把京都也都設在成都)。
孫、劉二人經過了這一番互相報聘以後,可謂言歸於好。
劉備在次年四月二十四日去世,後主劉禪繼位,把一切軍政事務交給諾葛亮管。諸葛亮堅持了他的聯吳伐魏的政策,此後吳、蜀之間不僅不再有戰爭,而且合作到底。
二五、漢吳同盟
孫權、劉備二人,畢竟是非凡的人物。孫權能在戰勝以後,反而向被他打敗的劉備求和;劉備於報仇報不成功以後,慨然面對現實,接受孫權的言歸於好的建議。這兩位均可以稱為&ldo;知過能改&rdo;,值得我們讚嘆。
雙方互相派遣的使者,孫權所派的鄭泉與劉備所派的宗瑋、費偉,也都是&ldo;使於四方,不辱君命&rdo;的外交人才,非清朝以來的若干只會向洋人脅肩諂笑,滿口&ldo;也是&rdo;的&ldo;西崽官僚&rdo;可比(西崽是上海人用來稱呼洋人所僱用的中國僕役的名詞)。
劉備去世,阿斗劉禪嗣位,諸葛亮主待成都的漢朝朝廷,決心把蜀、吳之間的和平,進一步發展為攻守同盟,於是派遣了鄧芝作&ldo;大使&rdo;前往建業。孫權派一位官居輔義中郎將的張溫來答聘。諸葛亮於是又派鄧芝再度去建業,算是&ldo;答聘的答聘&rdo;。
在鄧芝前往建業以前,劉備或諸葛亮曾經派了兩位不甚稱職的人去過:丁宏、陰化。孫權在寫給諸葛亮的信裡說:&ldo;丁宏掞張,陰化不盡&rdo;。孫權對鄧芝卻十分欣賞;他告訴請葛亮:&ldo;和合二國,惟有鄧芝。&rdo;
鄧芝是南陽郡新野縣人,光武帝好友兼功臣鄧禹的苗裔,眼見天下大亂,選擇了益州作為安身立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