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如果說這些嫉妒都是一些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上不了正史,那麼,我們就再來看一看某些洋人忌妒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偉大事業的那一頁頁“正史”吧!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一個事關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選擇。躲在峨眉山觀戰的蔣介石下山“摘桃子”了。“山姆大叔”立馬用洋槍洋炮、美鈔白麵資助蔣介石打內戰,箇中原因難道就沒有嫉妒和擔心中國共產黨一旦解放全中國,就可能使這個東方弱國一躍成為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國麼?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政通人和,國運昌盛,“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全面實現之日已曙光在望。一些西方反華勢力分化、西化、弱化我國的政治圖謀也愈演愈烈。對“*”問題大做文章,對臺灣問題干預不斷,對香港迴歸祖國指手畫腳。還有“入關”問題、“奧運賽選址”問題、“最惠國待遇”問題,也雲遮霧障,多有貓膩。其所作所為多麼像中國舊式潑婦或家道式微的劣紳,看鄰居齊家有方、六業興旺後而耍出的無賴與刁悍呢?
忌妒,據生物學家介紹,為“人之初”的一種本性。一對孿生嬰兒,見一個吃奶另一個就會以各種“行為語言”表示抗議。弗洛伊德也有類似的論述。這自然是人類愚昧、性惡的一種表現。真正文明、進步的社會是一定會擯棄並睥睨於它的。爾虞我詐的西方社會,不可能完全是文明、高尚的人群的集合。因此,他們具備各種嫉妒心理是不足為怪的。
當然,某些西方反華勢力嫉妒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所取得的各項偉大成就,主要是由於西方利益的需要和他們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的。看來,要實現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大同世界,天下為公”的時代,距離還遙遠著哩!
。。
彼此之誤
他是彼,我是此;山是彼,水是此;楚河是彼,漢界是此;太陽是彼,月亮是此;常規戰是彼,電子戰是此;大雪紛飛是彼,夏日炎炎是此……
漢語詞典對“彼”與“此”的基本含義就這樣解釋;“彼”有“他”、“那”的意思。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言:“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而“此”呢,則有“這”的意思,如“彼一時,此一時也”。總之,彼與此是“那個”與“這個”的意思,是兩種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聯絡的事物,是對立統一的基本法則的體現,另有一句客套話:“你辛苦啦!”對方答:“彼此彼此。”當然就不是這個意思了。
好了,言歸正傳。既然“彼”與“此”是用來界定事物性質、狀態、範疇、差異的指事,那麼我們在認識彼此事物時,處理彼此關係時,又是否能夠做到科學、準確、實事求是呢?我以為失誤是常常發生的,就在身邊。
你此我彼,兩名老幹部進幹休所。在位時心存芥蒂,離休後矛盾公開。分房時,你要前排,我要後排。你要東院,我要西院。有老領導強行撮合,將其分成鄰居。結果兩院之間女兒牆加高數尺,各自森嚴壁壘。這類通病往往是:你東我西,你南我北,你鹹我淡,你甜我酸,你環肥我燕瘦,你魏紫我姚黃……壓根兒勢不兩立,不共戴天。此風“*”中最盛,只要平常有隔閡,現在就絕不會是一路人。你參加“燎原兵團”,我就加入“烈火部隊”;你說“×××是好乾部”,我就說“×××是爛蘿蔔”;你說這是“偽革命委員會當砸”,我就說這是“新生紅色政權當保”。究竟為何勢不兩立?完全是過去的隔閡所致,〖JP2〗至於眼下事情的是非曲直,當事雙方並不真關心它。當今改革開放,對姓“社”與姓“資”問題、“公有制”與“私有制”問題,我們有的同志依然陷入這種怪圈;資本主義要市場經濟,我們就要計劃經濟;資本主義要發展私營企業,我們就要限制私營企業;資本主義要股份制,我們就要全民制……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