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第1/3 頁)
從實戰中找出不足,將人手方面的事交給趙志偉和李子強處理,陸少峰全力以赴試製長槍,按李子強的思路,火箭炮的研製也上了日程表。
最新迭代後的水力機庫,穩定性和精度都較以前上了一個臺階,三個小子操作起來已是相當熟練,陸少峰安排三個小子鑽長槍用的槍管,自己根據實戰時得到的反饋意見,開始設計長槍的其它部件。
這次陸少峰沒有急著直接去製作實物,而是用上了電腦裡的cAd軟體。這個軟體陸少峰在出版社經常用到,經常用來做一些3d圖形。
一號基地已有些模樣,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急著趕工,必須要有計劃性和長遠的規劃。陸少峰決定以後所有的設計,先在電腦上建模,慢慢就會積累起一個素材庫,這樣越到後面,工作就越輕鬆。
電腦程式設計在大學裡是基礎課程,只可惜電腦裡沒有多少程式設計工具軟體,只有最基礎的。資料庫軟體也沒有,只能用電子表格軟體湊合。陸少峰計劃搞一個很原始的風洞軟體,用於槍炮的設計。
這臺寶貴的電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宕機,每一份有用的資料或複製、或截圖都放到手機裡做備份,現在三部手機已封存二部,裡面全是資料。三兄弟一有空閒,就拿著手機抄錄,將這些電子文件變成紙質的。
要在宕機前,榨取電腦的最大價值,現在電腦最大的價值就是其強大的運算能力。陸少峰要做的就是如何根據現實需求,將本時空的最強算力有效運用上。
開發軟體費腦費時,而且要邏輯縝密、思路清晰,在只有一個人的情況下,不可能一蹴而就。陸少峰計劃花上一年的時間取得初步的成果,兩年後軟體能用於實際應用,這樣電腦還有幾年的使用週期,可能解決這兩年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尖端難題。
當然在開發過程中,也會產生很多應用性成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需求是科技發展的原動力。有現實需求、有科技基礎,二者相輔相成時,便會形成正能量的相互作用力。
陸少峰將自己這個思路跟兩位兄弟闡明後,提出今後兩年,在現有的技術能力上,按計劃開發急需的一些產品外,將分出一部精力用於基礎軟體的研發。
趙志偉最初聽到這個設想,覺得有些扯淡,本時空只有一臺電腦,你還花大量時間搞什麼軟體開發啊,這不是腦子壞掉了嗎?
李子強倒不這樣認為,思考一會兒後說;“這倒不是以後不搞產品了,而是想多花點時間為我們以後搞更尖端的產品打基礎,我同意老三將電腦視為本時空最大的大殺器這一個說法,必須利用起來,將來必是無敵的存在。”
見說得這麼厲害,趙志偉似乎還沒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李子強展開來細說。
“打個比方法,我們現在搞的是十八十九世紀的產品,而老三搞的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的產品,手段用的是二十世紀末甚至二十一世紀的,這麼說你明白了嗎?”
然後李子強舉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搞原子彈時,老美為了應付海量的資料計算,研發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華夏六十年代搞這個時,除了團隊成百上千人打算盤外,在最具難度的計算上,動用了當時最寶貴的、計算速度為幾十萬次的大型計算機,現在這臺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可是提高了上萬倍都不止,其一天的工作量要超過以前數百人數年的加班加點,這些人可都是當時頂尖的技術人才。
“老二到是給我總結好了,其實我也沒想那麼多,就是在設計火箭炮時,為了箭身的穩定和精準,覺得搞個風洞試驗是最好的,我們現在搞不出實用的風洞,就想著能不能用電腦模似一下。由這個思路擴散開來,就想到用電腦模似槍炮和其他的設計。現在經這麼發散一下,還可以用電腦模擬火藥的爆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