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真正的入門(第1/3 頁)
眼看離第二次淘汰只剩下十天時間,章劍也處於由明勁向暗勁過渡的關鍵時期。
形意宗師郭雲深先生,號稱半步崩拳打天下,他對形意拳作出了明勁、暗勁和化勁的劃分。《拳意述真》記載,他對明勁和暗勁進行了如下定義: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
大凡人之初,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
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面目。
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
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
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
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
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
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
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
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
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
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
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
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這些表述是說,嶽武穆王把達摩祖師的易筋、洗髓二經,擴充為三經,分別起到易骨、易筋和洗髓的作用,對應明勁、暗勁和化勁三個層次。
其中的明勁,指的是易骨,也就是道家講的練精化氣,身體能夠發出整勁,達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不浪費一絲一毫,便是明勁巔峰了。
至於暗勁,郭雲深先生認為: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合住。
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
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
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
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
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訊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
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從理論上,他把暗勁定義為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說明了暗勁是在明勁的基礎上修煉出來的。
先用拔鋼絲來說明其意,許多人小時候都過經驗,從電線膠皮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