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謝儒禎(第2/3 頁)
國卿點了點頭:“晏大姐也催了我幾次了,不能再拖了。其實最開始她是讓我發表在雁陽日報,後來解釋了一番,她也不再堅持,只說省報發表以後,再由市報轉發。”
此次王國卿能與省報搭上線,也是仰仗晏麗虹從中牽線運作。作為雁陽市第一夫人,又是雁陽日報社的副社長,晏麗虹在省報的關係自是不必多說。
三天後,《論撤區並鄉的可行性研究》發表在《湖東日報》,頭版位置很是搶眼,並且還加了幾百字的編者按,顯得相當重視。
這篇文章一經發表,旋即在省內引發軒然大波,眾說紛紜,譭譽參半,引發了廣泛的熱議。甚至引起了省內高層的矚目,熊慶春在省委常委會上專門對此事進行了研討。也正是從這一刻起,撤區並鄉的理念開始在湖東省孕育而生。
《湖東日報》作為省內最具權威性的報紙,在全國範圍內也頗具影響力。經過這番轟轟烈烈的討論,王國卿的名字瞬間在省內家喻戶曉。
連續數日,來自省裡和市裡的電話接連不斷地打到了來陽市委,皆是詢問王國卿的情況,一時之間,王國卿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省會,長山市省委幹休所。
,!
一棟清幽的別墅中,一位滿頭銀絲的老人,正安坐在窗邊的搖椅上,手中緊握著一份《湖東日報》,目光牢牢地鎖定在頭條位置的那篇文章上。
一旁站立著一個身形瘦高的男子,正小心翼翼地削著蘋果,姿態恭敬至極。
“小董啊,你可看了省報?這文章寫得著實精妙啊,立意獨特。深刻地指出了當前經濟發展與體制之間存在的尖銳矛盾,可謂是一語中的!”
老人讚不絕口,對於撤區的構想,他在任時就曾有過設想,可惜直至退休,也僅僅停留在構思階段。如今能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著實令他心潮澎湃,不禁生出一種後繼有人的感慨。
“謝老,這篇文章我也看了,很有超前意識,在省內引起了大討論,聽說熊書記在常委會也進行了探討。”
被稱為小董的男子輕聲答道。
小董名叫董敬修,其實不小,年紀四十有八。在謝老身邊侍奉近十年,謝老卸任後,他被派至下面地市就職,現今已官至潭州市長。
“作者署名王國卿,想必是真名。不知是學者,還是體制中人……”
謝老輕聲呢喃。
董敬修恭敬地將削好的蘋果呈遞給老人,輕聲道:“謝老,聽說此人是雁陽地區的一名鄉鎮幹部,好像還挺年輕。”
謝老接過蘋果,陷入沉思。
“我的家鄉來陽市,隸屬雁陽地區。我已多年未曾歸鄉探望。家鄉能有如此年輕有為的幹部,實乃百姓之幸,要好好培養啊。”
謝老的目光愈發深邃,思緒翻飛。他憶起故鄉,那些遙遠的記憶如洪流般湧上心頭。仿若穿越時光,重回那戰火紛飛的歲月。
他腦海中閃現出一張張年輕的面容,自己曾與他們並肩作戰,在田間地頭,身著粗布衣裳,腳踏黃土,激昂地宣講著理想。
硝煙瀰漫中,他率領著隊伍在密林與山谷間穿梭,汗水與血水交融,卻無法熄滅心中那團熊熊燃燒的信念之火。
這位老人,正是開國功臣謝儒禎,解放後歷任雁陽地委書記,行署專員,省民政廳長,省委常委,省委副書記,最後在省委書記任上退休。
董敬修輕輕挪動腳步,靠近謝儒禎,聲音更加溫和:“是呀,謝老,這樣的年輕幹部,正是我們黨和國家需要的新鮮血液。他們敢於直面問題,勇於提出創新思路,是改革路上的先鋒。這樣的青年才俊未來定然能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董敬修的話語將謝儒禎從往事中拉回,他微微一笑,意味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