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講】(第1/8 頁)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八十頁,子三,明鼻識界即藏性。
蕅益大師講到,我們修學大乘佛法,有一句話是很重要的。他說:“未開圓解,不應輒論修證。”說一個菩薩你沒有真正地大徹大悟開圓頓解,你沒有資格談修行。我們沒有正式開啟智慧眼之前,這個時候叫作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我們不敢說修行。修行,就是你面對任何的人事的時候,你那個觀照力要現前。第一個,不迷,這個是最關鍵。你任何事情的時候能夠覺而不迷,你的觀照、你心中的燈光要開啟。你心中的蠟燭沒有點亮之前,你這個叫跟三寶結緣,你這怎麼算修行?修行不是說全世界的人都不要來吵我,我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聽。這個到最後只有一個結果,叫作無想定,外道無想定,錯損菩提。你把你的整個明瞭性的功能全部破壞,以後你更難修行,變成一種遲鈍的、暗鈍的菩薩。
我們要永遠瞭解一個情況:外境是沒有錯的,錯在我們心中的顛倒。所以佛陀說,外境就像一把兩面的刀,它可以傷害你,但是它同時也可以幫助你,巧妙在你一心。你觀照力沒有現前,你一定要起顛倒,外境就是對你產生傷害;你能夠正確地觀照,所有的外境都是你成佛的資糧,你非常需要它的。所以,關鍵是我們怎麼能夠在任何因緣當中保持不迷不取不動,而這個不迷又特別的重要。本經當中的不迷,也就是你對於所觀境要經常保持即空即假即中的觀照力,那麼每一個境緣都能夠幫助你成佛,你就能夠從這當中成就解脫,成就安樂。
那麼怎麼樣去觀即空即假即中呢?我們看佛陀的開示。這個地方我們講六識。當然六識對我們引導是很重要,我們六根門頭會產生六種的了別性,對我們的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現在我們講說,依止鼻根去相對於香塵的時候,產生鼻識的了別性。而這個了別性,我們應該觀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我們就能夠還它本來面目,而把這個鼻識的相狀會事入理,把它轉成如來藏妙真如性。你要能夠觀照,你就會把這些生滅的因緣當下轉成不生滅的佛性。所以問題不在於外境,問題是你能不能轉。
子三、明鼻識界即藏性 分三:醜一、總標三界;醜二、妄相無體;丑三、結妄歸真
【圖一】
醜一、總標三界
看經文: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
佛陀說,阿難!正如你過去所能夠明白的道理,我過去在大乘的方便教法,講到我們依止鼻根去接觸外在的香塵,這兩種因緣的相互碰撞而產生一個明瞭分別的鼻識。這段經文也說明了我們今天菩薩所觀境——面對鼻識的時候應該怎麼辦。這個鼻識,其實佛陀講很清楚了,“鼻香為緣,生於鼻識”,它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但是我們凡夫面對因緣所生法的時候,產生一個堅固的執著,認為這個鼻識是有真實體性的,產生迷惑顛倒。那麼,佛陀也就順從我們凡夫的心情,說,好,我們也假設這個鼻識是有自體的,那你想一想看,一個有自體的鼻識,它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呢?是從鼻根所生,以鼻根為它的根本、為它的界限;還是依香塵所生,以香塵為根本、以香塵為界限呢?現在必須把這個鼻識的自體的源頭找出來。
醜二、妄相無體 分三:寅一、非因鼻生;寅二、非因香生;寅三、非因共生
寅一、非因鼻生
好,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嗅知動搖之性?
假設這個鼻識是鼻根所生,那你心中以什麼為鼻根呢?先把鼻根找出來。如果說你的鼻識是有自體的,而這個自體是從鼻根創造出來的,那佛陀說,那什麼是鼻根?先把鼻根找出來。
這當中講到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