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殷商:蒙卦中的文明啟蒙(二)(第1/2 頁)
蒙卦六爻也講述了一個懵懂孩童接受啟蒙教育,慢慢學會很多知識、很多道理的成長過程。
初六:發矇,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啟蒙教育,樹立典範,給犯人脫去手銬腳鐐。往前走,有困難。
孩子們六七歲的時候,進入小學接收啟蒙教育。蒙卦卦辭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老師不會追著要孩子入學接受教育,也不會像父母一樣耐心地講道理。
《論語·述而》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育學生,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有所悟亟待突破時,不要去啟發他。學習如果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就不用再教了。孩子學不學,學不學得好,關鍵在自己。若是不能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遇到問題不多動腦筋多思考,而是什麼都指望老師和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很難好到哪裡去。
蒙卦初六的爻辭至少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啟蒙課要用那些受刑的罪犯為例,告誡孩子們要避免枷鎖之災,意指人生的第一堂課應該是道德啟蒙,教育孩子們遵紀守法,崇德向善。另外一種解釋是,樹立一個典型和規範,鼓勵孩子解除思想上的各種束縛,展開想象的翅膀用心學習。
這兩種解釋都有道理。教育的首要之務,當然是培養孩子的品質和德性,這是治蒙之道。啟蒙教育應“利用刑人”,樹立典型和規範,教給孩子應該遵守的基本規矩。另一方面,啟蒙教育也要解放孩子們的天性,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幫他們裝上想象的翅膀,飛翔在知識的浩瀚海洋,看到更大更廣闊的世界,瞭解更多更新奇的知識。如果一味講規矩,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孩子們學習起來束手束腳放不開,必然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有教無類,包容各種各樣的受教育者,吉利。娶妻納妾天經地義,吉利。人們接受教育成為君子後,才能修身治家。
孩子們的天性各異,稟賦各有不同,老師要做到一視同仁,包容每一個學生。比如孔子的學生中,曾參比較愚鈍,顏回家境貧窮,子路的脾氣比較衝,子夏則不重德而重術,孔子無論成績好壞,家境貧富,一律耐心施教,認真指出他們的特長和優缺點,幫助他們成長。老師收徒弟,就跟娶妻納妾一樣。夫妻雙方要彼此包容各自的缺點,相互扶持,才能家和萬事興。老師學生之間也要相互包容,老師因材施教,學生尊師重道,教學相長。如此教育出來的學生成材率會更高,將來更有機會“君子以經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不要娶那樣的女人,她見到有錢的男人就不顧體統,這沒有任何好處。
南北朝文學家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講過這麼一個故事。東漢末年,管寧和華歆是感情非常要好的同學,他們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幾乎形影不離。有一次,兩人一起在院子裡鋤草,發現了一塊金子。管寧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依舊揮著鋤頭鋤草,華歆卻高興地撿起了金子,不過在看到管寧的臉色後又扔了它。又有一次,他們兩人正在一起讀書時,一位穿著禮服的官員坐著華麗的馬車從門前經過。管寧充耳不聞,繼續學習。而華歆卻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等華歆回來後,管寧就把席子割成了兩半,說:“你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
西漢經學家劉向在《列女傳》中講過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小時候很聰明,學習模仿能力特別強。他們家最初在墓地附近,孟子就模仿葬禮的那一套玩遊戲。孟母於是把家搬到城裡,住在集市旁邊,孟子就學著做買賣。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學堂附近,孟子於是跟著學生們一起讀書。孟子長大後,拜孔子的孫子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