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大明法院(第1/2 頁)
自從,現代人朱少龍穿越成皇帝朱由校。他更喜歡讀歷史,特別是研究《明史》。
他又從《明史》上,總結出了大明朝滅亡的一大原因:
大明皇朝晚期,朝政日漸敗落,致使老百姓心中已經沒有了對皇帝的忠誠和信仰。許多的普通人,對於大明皇朝的滅亡與存活,漠不關心。
明朝末期,社會矛盾如同暗流湧動,逐漸激化。
官府的腐敗達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公權私用、貪汙受賄成風,對老百姓敲骨吸髓,這使老百姓對朝廷官府的信任徹底喪失。
特別是當饑荒與財政困境交織而來,權貴們卻依舊壟斷財富,致使社會貧富差距巨大,階級矛盾如火如荼。
以崇禎年間為例,儘管崇禎帝試圖進行改革,但這些舉措並未減輕百姓的負擔。
反而,朝廷透過攤派軍餉以助遼東抗清,使得農民的負擔愈發沉重。
同時,朝廷還下令官員討伐流民,導致百姓餓死眾多,這一連串的舉措使得朝廷更加失去民心。
在明朝末期的黑暗中,官員的腐敗更是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如李自成攻入河南府時,王府中堆積如山的糧食和金錢被發現,然而這些本應賑濟饑民的財富,潘王們不捨得拿出一點點,救濟災民。這成了加劇社會不公和矛盾的催化劑。
這些事件讓老百姓明白,無論是李自成還是滿清入主,都不過是換了統治者,而他們所要承受的剝削和壓迫依舊如影隨形。因此,許多人選擇了對一切保持冷漠和旁觀。
朝廷的腐敗與官員的貪婪,更是如同一把無形的刀,不斷切割著百姓對朝廷的最後一點信任。
朝廷為了應對嚴峻形勢,對百姓進行了無情的搜刮和欺壓,這種行為如同敲骨吸髓一般殘酷,使得帝國內部的混亂愈發嚴重。
這種惡性迴圈使得百姓對大明皇朝的仇視與日俱增,最終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與背叛。
明朝末期社會矛盾的激化、官府的嚴重腐敗。以及朝廷對百姓的冷漠無情的搜刮,共同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悲劇。
這一連串的失去民心事件,不僅加速了大明的滅亡,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段深刻的教訓。
朱由校也懂得這個深刻的教訓,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要贏回民心。
他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皇帝,他執政時期的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出他對國家和百姓的高度責任感。
其中,他在反貪腐和降低農民負擔方面,做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被百姓們所稱讚。
他的行為不僅扭轉了之前萬曆一朝官場腐敗的頹勢,更使得百姓們重新對朝廷產生了希望。
那時的諺語“八字衙門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深刻地反映了百姓對官府的不信任。
然而,朱由校皇帝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下旨在各州縣建立了法院,實行有獎告狀制度,旨在重建官民之間的信任。
他要讓敢於告狀的百姓,告狀時,不僅有免費的中餐和晚餐。被告罪名成立後,他還發給告狀的百姓獎品,鼓勵百姓告狀。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朱由校微服私訪,帶著方正化和特種兵警衛,喬裝成生意人,來到了一個的州縣。
他們的到來,並非為了遊山玩水,而是為了親自了解民情。
恰逢此時,一場告狀事件正在上演。
一個名叫孫虎的捕頭,經常仗著權勢欺壓百姓。
他的父親去世後,看中了農民李大義的一塊麥地。他視這塊地為風水寶地,認為自己家的祖墳葬在那裡,家族就可以飛黃騰達。
李大義的父親李大牛得知此事後,堅決不同意孫虎的無理要求。
這塊麥地是李大牛家養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