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從“己巳之變”得到啟發(一)(第1/2 頁)
現代大學生穿越而來的朱由校,思考著:“朕深深瞭解明朝的歷史。朕不願見到朕的子民陷入無休止的戰亂而飽受磨難。因此,朕深入鑽研明朝歷史,尋求歷史的智慧與啟示,希望藉此找出抵禦後金皇太極的最佳策略。尤其對於“己已之變”,朕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以期找到快速徹底打敗皇太極、瓦解後金政權的良策。”
朱由校仔細的研究著這段歷史:
明朝崇禎二年,即1629年,後金皇太極的軍隊,對明朝京畿發起了攻擊,這一歷史事件被稱作“己巳之變”。
當年十月至次年一月,皇太極統領的十萬大軍避開了寧遠和錦州的明軍防線,選擇了分兵三路,透過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快速打入明朝關內。
後金軍兵不厭詐,突襲得手,很快攻佔了遵化,這個河北地區的重鎮,之後更是一路殺到北京門前。
明朝廷的兵馬緊急調集,各地的援軍紛紛出動。然而,由於軍心動盪,總兵祖大壽不得不回師寧遠。
皇太極趁機夜襲盧溝橋,又在永定門外擊敗了明軍援軍。這場戰役徹底暴露了明朝京畿防禦體系的脆弱,標誌著其防禦體系徹底崩潰。
此戰對明朝的衰落和滅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後金建奴的勝利更是如同一記重拳擊打在明朝的胸口,而後金從這一戰中得到了生存和壯大。
1629年初冬,後金建奴大軍繞道蒙古,突襲明朝的塞內地區,直指北京城。這是後金建奴首次攻入明朝塞內,也是明朝命運轉折的標誌性事件。在此之前,明朝一直將蒙古視為其北方的屏障,以抵禦後金的進攻。但現今,後金軍隊繞道蒙古,進攻明朝首都北京城。
這次戰爭爆發起因,是寧錦之戰中皇太極的失敗。寧錦之戰對於後金來說是一次嚴重的打擊。皇太極率領的後金軍在寧錦之戰中死傷慘重,被迫撤軍。
這場戰爭暴露了後金軍組織模式先進,但它的國內生產力落後。導致了後金軍必須依靠戰爭來燒殺搶掠養活自己,透過戰爭掠奪明朝的人口和糧食等物資來滿足自身的需求。
然而,在寧錦之戰中,後金是戰敗方,後金軍沒有掠奪到足夠的物資和糧食。隨著戰爭的持續進行,後金的存糧逐漸消耗殆盡。
到了己巳之變時,後金國內爆發了空前巨大的饑荒。這場饑荒的規模之大令人震驚,後金百姓食不果腹,餓死了不少人,甚出現了饑民以人肉為食的現象。
戰敗的陰影也籠罩著後金朝堂,努爾哈赤死時,將皇權傳給皇太極,有的貝勒本來就心有不服。這一次戰敗,貝勒們對皇太極的指揮頗為不滿。
那日,一眾貝勒聚集,心有不甘。寧錦戰事告敗,但他們不願輕易屈服於失敗的命運。尤其那些驕傲的貝勒們,眼中透出的是堅決和憤慨,他對皇太極的戰敗感到深深不滿。他們私下議論時,他更是直言不諱地提出了“八王議政”的提議,想立八位貝勒議政,試圖為後金國內找尋另一條復興的道路。
後金國內的矛盾已經無法化解,皇太極謀劃親自率軍繞道蒙古,突襲明朝京畿地區。
皇太極向軍師述說當前的局勢:“軍師,對於寧錦之戰的失利,我深感惋惜。面對明朝的強大軍隊,我們的損失慘重,不得不暫時撤退。然而,我明白這場戰爭的重要性,它關乎後金國的生存與發展。”
建奴軍師道:“大汗,我們國家的農業生產模式相對落後,遊牧民族的特性使得我們依賴戰爭掠奪來養活軍隊,透過掠奪明朝的資源來滿足國內的需求。這既是我們的困境,也是我們的挑戰。”
皇太極道:“朕目前正在策劃新的戰略,計劃親自率軍繞道蒙古,突襲明朝的京畿地區。搶到物資和糧食,還有女人。我相信,只有透過不斷的勝利,我們才能穩固後金國的地位,避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