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漢人的骨氣——孫承宗(第2/3 頁)
劃下拔地而起,屯田五千多頃,成功安置了近百萬的戰爭難民。他的軍事才能與政治智慧,迫使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他為明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然而,孫承宗的卓越才幹引來了魏忠賢的妒忌,他無奈辭官返鄉。然而命運多舛,當皇太極突破關寧錦防線,京師危急之時,孫承宗再次被朝廷啟用。他出鎮通州,排程援軍,重鎮山海,攻擊襲撓八旗軍,再次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與領導力。
雖然最終因權臣的排擠和阻撓而告老還鄉,但他的名字永遠被歷史銘記。
在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當清軍氣勢洶洶地襲擊高陽,城內的老將孫承宗雖已邁入七十六歲的年紀,仍不懼生死,帶領家族子弟誓死守城。
在高陽城被清軍攻城破之際,多爾袞下達了殘酷的命令。清軍將孫承宗以殘忍的手法綁於馬尾之上,馬匹瘋狂地疾馳,試圖將孫承宗活活拖死。在這殘酷的掙扎中,孫承宗身上血肉模糊,卻未曾向多爾袞屈服分毫。他的頑強不屈在烈日下顯得尤為醒目,直至最後,那匹馬無情地將孫承宗拖至生命的終點。
明皇朝作為封建時代漢人最後的骨氣,而孫承宗則也代表封建時代漢人最後的骨氣。他的慘死,觸動了歷史愛好者的心靈,引起了深深的感動與惋惜。每當回想起明末的這段歷史,人們都會不禁發出一聲嘆息。如此忠誠的臣子,如此傑出的將領,終究未能保住那已然腐朽的大明朝。
歷史愛好者們曾作出過評價,孫承宗的忠誠與才幹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如果長期重用孫承宗,對於大明朝的穩定至關重要,可以有效地抵禦後金的威脅,從而為大明朝延續生命。於是,朱由校的明智的決策,孫承宗被委以重任,成為了支撐明朝命脈的棟樑之臣。
十天後,後金努爾哈赤的鐵騎軍攻打了遼東和瀋陽。
在決戰啟幕之際,孫承宗冷靜地展開了朱由校的錦囊,上書戰略之策。文中詳述道:“老師,你推薦的堡壘戰術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守住大明江山,?可以繼續保持,固守城池和堡壘,守住大明江山。但這樣做的缺點是將有限的騎兵堆在無法機動的城堡裡,?導致後勤供應困難。朕有一計,這次大明兵力充足,可派一隊先鋒軍運送糧草,當先鋒軍遭遇努爾哈赤的先鋒軍時,雙方激戰,雖未能佔得上風,卻能與八旗軍戰至勢均力敵。此時,我軍需靈活運用新式槍技和炸藥,攻擊敵軍,以此壓制敵軍之勢,保證有序撤退。而後之計,在於設局引誘。需將八旗軍主力誘至河畔谷地,或山溝窪地,利用地形之利,設下重重埋伏。伏兵之中,新式大炮蓄勢待發,一旦敵軍陷入我方預設之局,必將一敗塗地。此番佈局,旨在以智取勝,非單純之武力對抗。
若八旗軍率先攻城,吾軍應巧施妙計,引其深入我方三千門大炮的射程之內。一瞬之間,炮聲震天,齊發之勢如狂風驟雨,要打得八旗軍措手不及。”
孫承宗心中默唸數次,深知這計策的精妙之處。他按照錦囊的指示佈置軍隊,一切井然有序。
兩軍交戰,孫承宗的先鋒部隊與努爾哈赤的先鋒軍打得難解難分。孫承宗按照錦囊的指示,明朝軍隊在與八旗軍打成平手後,兩軍各自鳴金收兵。
明軍便開始有序撤退。努爾哈赤見狀大喜,以為明朝軍隊戰和以前一樣弱,只不過如此,於是對皇太極說道:“明朝軍隊不堪一擊,你現在率領五萬兵馬去追擊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們八旗鐵騎的天下無敵,所向披靡!”
皇太極聽後,道:“大汗英明,兒臣領命。”立刻下令追擊。他的軍隊迅速行動,嚮明軍發起了猛烈的追擊。
明軍已經快撤到設伏之地。明朝軍隊料到努爾哈赤會下令追擊,他們並沒有陷入了混亂。
“大人,我們怎麼辦?”一個明軍士兵王明問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