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元鼎元年,軍隊的實驗性改造(第1/3 頁)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劉胥11歲。因其實力遠超同齡人,且早已學過五兵及識字,故秋閱後升入中級班。
劉胥身高體長力氣極大,凡短兵者皆名列前茅,尤善各種重型兵器。就是騎射十分拉胯,不管強弓硬弩都開得,但是吧射不準,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明白自己短板劉胥不再糾結騎射,轉而改良自己的其他武器。
一是長兵器槊矛戟自己在馬上始終覺得不順手,在武庫中尋尋找找看到一種青銅武器,類似狼牙棒又有槍刃。問了管武庫的老卒後得知這是殳,原來車兵時用的五兵之一,傳自周時,武庫裡這些都是戰國時留存下來的老古董,現在車兵都不多了這些武器更沒人用了。
劉胥覺得不錯,除了青銅和鋼鐵比起來硬度差一些,手感重量長度都適合自己。加上馬鞍馬鐙馬蹄鐵在禁軍中已經普及了,在馬上雙手揮舞完全沒問題。
找工匠仿製殳頭的樣子重新用鋼鐵打造,當劉胥在馬上揮舞著一丈八寸的殳砸下來時,假人頭上的鐵胄瞬間被砸扁,放到活人身上那就是腦漿迸裂。
西漢騎兵短武器多用劍和環首刀,劉胥覺得不過癮,也不耐用。看多了唐宋的鞭鐧,他也決定做一對替代刀劍做自己的副武器。
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稜,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對馬戰上有利。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技法上,與刀法劍法接近。來自晉和唐,以銅或鐵製成,形似硬鞭,狀如竹根節,鐧端無尖。鐧體斷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鐧”名稱。鐧的大小長短,可因人而異,重量一般在2斤至3斤之間(一般在65~80厘米之間)。
因為還沒身體還沒完全發育,他先做的兩斤65厘米的短鐧,等18歲以後再用一米二,三斤重的長鐧。
練習鐧時他除了傳統刀劍的使用技法,主要練的“撒手鐧”。當和對手相持不下時突然抽出鐧,或反身而擊或欺身而上,主打一個出其不意,按劉胥的力氣和現在的盔甲技術,只要打中了很少能有活著的。
武器解決了就到防具上了,盔甲他也不懂,既然軍隊能裝備現在的制式盔甲一定是最適用的。但是西漢的騎兵很少用盾牌,原來不用可以理解,沒有馬鐙等物在馬上一手持槍一手控馬,現在有了他們也沒想到就是思維侷限性了。
當時的盾牌多為步兵用,形制不適合騎兵。劉胥選了兩種,小圓盾和鳶形盾,小圓盾適合輕裝的時候綁在左臂上,遇到對方射箭時也可取下擋在面前。鳶形盾適合重騎兵,衝鋒時能起到良好的遮蔽作用。這兩種都是經歷過歷史考驗的成熟武器,照貓畫虎做出來就能用。
再就是史書上記載先秦時車戰的時候有大量馬鎧存在,秦漢以後反倒銷聲匿跡直到漢靈帝時重新出現。劉胥為了省事,休沐時回宮去了石渠閣一趟,要負責的侍者找來詩經左傳中有介馬的記載竹簡,找到少府直接指出讓他們做些試試。
解決了武器盔甲下來該折騰人了,我人民子弟兵的佇列訓練不能少。點卯後拉著自己什的人按照軍訓時學過的教導他們:
一、佇列練習
1.站軍姿
2.踏步與立定
3.班的基本隊形
4.集合
5.整齊
6.報數
7.立正、稍息、跨立、蹲下起立
8.敬禮
二、行進訓練
1.停止間轉法
2.齊步走
3.跑步走
4.正步走
當其他人還在不知所謂時,軍官們早已看出這是步兵的訓練方式,對於步兵來說佇列勝於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