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血戰遼東,唐太宗親征高句麗(上)(第2/3 頁)
梧高大,長相兇狠猙獰,時常隨身攜帶五把鋼刀,讓人心生畏懼,不敢與他正視。每次上、下馬,都要讓朝中權貴跪伏在地上做腳踏,只要外出必定集結隊伍簇擁而出,頭前引路的人大聲呼喝開道,所有人均需迴避躲閃,以至交通斷絕。國人深為不滿,卻又敢怒不敢言。
大唐亳州刺史裴行莊奏請討伐高句麗叛逆,太宗答:“高武在位時朝貢不絕,如今卻被逆臣所害,朕對此深感悲哀。但趁他們喪亂期間出兵勝之不武,而且山東各地仍不富裕,朕不忍心再動兵戈。”
【03】新羅狀告高句麗
貞觀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羅派使者奏告太宗,百濟搶奪了他們四十多座城池,還與高句麗聯合起來切斷他們的朝貢通路,懇請太宗出兵救援。
這一行為無疑觸碰了大唐底線,太宗派大臣相里玄獎攜詔書前往高句麗斡旋,警告說:“新羅受我大唐保護,你國與百濟應立即停止侵犯。如若不然,明年我將出兵征討!”
貞觀十八年(644年)正月,相里玄獎到達平壤。
淵蓋蘇文正在率軍攻打新羅,高句麗國王派人把他召回。相里玄獎傳達了太宗旨意,他滿 臉不服氣的說:“當年隋朝進攻我們,新羅趁機奪佔了我國五百里土地,如果他們不把這些土地交還,恐怕無法停止進攻。”
相里玄獎直言不諱的說:“照你這麼講,遼東各地原本都屬中國,我們沒讓你歸還,你又有什麼理由找人家索要。”淵蓋蘇文當即拒絕。
二月初一,調節無果的相里玄獎返回長安,向太宗稟明瞭淵蓋蘇文態度。太宗大怒:“淵蓋蘇文殺死國王,殘害大臣,虐待百姓,如今膽敢公然違抗我的命令侵犯鄰國,必須出兵教訓他們。”
諫議大夫褚遂良勸諫:“陛下一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聲望如日中天。如今渡海去打一個遠方小國,取勝了自然皆大歡喜,萬一遇到挫折,不僅於您聲望有損,還會向隋朝那樣因忿興兵,對國家可就不利了。”
不待太宗回話,李世積反駁禇遂良:“當初薛延陀進犯,陛下本想發兵窮追,因受魏徽勸諫停止下來,導致薛延陀至今猖狂。如果按照陛下意見行事,北方邊患早就解決了。”
魏徵已於貞觀十七年(644年)正月十七日病逝,死後原本盡享哀榮,太宗專門為他立碑,說出了那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句。但沒過多久,太子李承乾夥同侯君集等人謀逆被廢,因侯君集是魏徵所薦,太宗懷疑魏徵結黨,竟讓人砸毀了他的墓碑。
此時的太宗還處於怨恨魏徵之中,聽到李世積這樣說,立刻表示贊同:“你說的對,這確實是魏徵的錯。朕不久就後悔了,只是當時因擔心不採納他的意見,會打消群臣諫言的積極性,才沒有堅持。”
【04】決意親征
解決了打與不打,下一個問題就是由誰來打!
在這個事上,太宗態度非常明確,御駕親征!
要知道太宗在做秦王時雖然身經百戰,但即位十多年卻再未身臨險境。他是想趁自己身體還好,把困難解決在自己這一任,不給年輕的太子李治,以及未來的大唐留下任何隱患!這是一位父親、一國之君的格局與胸懷!
決心定下後,褚遂良認為不妥,上疏勸諫:“大唐好比人的身體,長安與洛陽是腹心,各地州縣是四肢,邊境四夷是身外之物。高句麗固然罪大惡極理應討伐,但派兩三員猛將,統帶四五萬軍隊,仰仗陛下神威,攻取易如反掌。”
“如今太子新立,年齡尚幼。您離開固若金湯的京師,穿越危機四伏的海面,以一國之君的身份,輕易遠赴險地,這是我們做臣子深感憂慮的大事。”
與褚遂良持同一意見的大臣還有許多,太宗耐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