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我沒細數(第1/3 頁)
次日,實驗室中。
正在辦公室統計需要申請專利的邱睿,思緒被小萌打斷。
“報告主人,電池1號樣品測試完成。”
邱睿放下手頭的工作,有些激動的問道:“結果怎麼樣?”
“1號樣品測試歷時44小時35分鐘15秒,共進行10組充放電迴圈,結果符合預期指標,具體資料已傳送到您面前的裝置上。”
邱睿趕緊看向螢幕上的報告,一邊撥動滑鼠滾輪,一邊點頭。
總的來說,1號樣品的效能還算不錯。
透過拆解分析結構,該樣品成功撐過了首次充放電的劇烈形變,微觀層級上沒有出現空隙和裂紋。
負極上堆疊的鋰離子也沒有形成鋰枝晶,而是被碳奈米管構成的籠子給束縛住了,只形成了一層褶皺。
當然,這種束縛也只是緩解,無法徹底解決鋰枝晶問題。
效能方面,測試出的能量密度比預計的要稍微低了一點,只有496Wh/kg。
迴圈週期,則是隨著鋰枝晶的有效緩解,理論上達到了驚人的8000次!
不過影響電池迴圈週期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充放電條件、使用溫度、電量保持與使用頻率等。
實際迴圈次數可能會在此基礎上打個八折。
但這已經足夠驚人了!
這些資料是個什麼概念?
想要理解,要先簡單瞭解下何為電池的能量密度。
所謂能量密度,是指電池平均質量或體積所釋放出的電能。
它是衡量電池儲存能量能力的指標,提升能量密度一直是業界的追求。
在2012年這個時代,市面上主流的液態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在100Wh/kg以下。
電動車特斯拉的毛豆S,其搭載的電池密度也才75Wh/kg。
即便是十幾年後,市面上的主流電池仍徘徊在250Wh/kg以下。
而496Wh/kg,已經超過了液態鋰離子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上限。
至於理論八千次、實際六千多次的迴圈次數,舉個例子大家就懂了。
尋常的鉛酸電池在300到500次,液態鋰離子電池能高一點,一般在700到一千多次。
就這還是在理想狀況下。
比如水果手機的電池,雖然理論迴圈次數可以達到600次,但實際用個300次左右,電量就開始明顯下降了。
六千多次,估計用到換手機,電池健康還能維持在95%以上。
再加上固態電池自帶的高安全性、高充電速度等優勢,1號樣品體現出的效能已經不能單純用“好”來形容了。
是太特麼驚悚了!
可以想像,如果以後市面上的產品都換裝了這種電池,那充一次電待機一個月的智慧手機、能續航上千公里的純電電動車等等,便不再是PPT上的美好構想。
到時候管他什麼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絕對會被降維打擊得連渣都不剩,被市場棄之如敝履。
邱睿很清楚自己這陣子忙活出來的這種固態電池,到底意味著什麼。
但同時,他也很清楚自己要面對的困難。
有時,不是技術足夠優秀,就一定能得到推廣與重視的。
畢竟電池市場這塊蛋糕太大,而且被既得利益者們瓜分的也差不多了。
這種能把所有電池踩在腳底下唱征服的新型電池,搞不好會給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甚至還可能會威脅到人身安全。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古往今來饒是如此。
鬼知道那群萬惡的資本家到時候會不會狗急跳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