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2 頁)
賢妃一路上有些沉默,到了春和宮外,卻不肯先回,堅持要將惠太妃送回。
冬日的夜裡處處透著荒蕪的味道,蒼老的枯枝在星幕下,看上去了無生機,惠太妃的手爐涼了,索性扔給了宮女,說:「本來我甚少過問宮裡的瑣事,可今天既然話趕話說道了,我便教你一句,你別嫌我老婆子多嘴。」
賢妃正等在這呢,忙道:「豈敢,太妃請講。」
惠太妃眼中帶笑,輕描淡寫道:「皇帝殺伐決斷,但終究是個人,他也難免有一念之差,或是不盡人意的時候……你跟在皇帝身邊十多年了,是他最親近的人,遇事不要總想著把自己摘出去,你給皇上一份體面,他會記著你的。」
賢妃恍然。
同樣小門戶出身,有的女子在皇帝身邊跟了十年,仍然脫不了一身的奴性,藏在深宮戰戰兢兢求生。而有的女子已經盛寵在身,兒女繞膝,做了皇帝身邊的第一人。
她們拼的不是出身,而是悟性。
賢妃摸清楚自己欠缺在哪兒,恭恭敬敬地將惠太妃送回景門宮。
第22章
陳太醫遇刺身亡!
發生在昨晚的事情,時辰就在皇上遇刺後的不久,據說是一劍封喉,陳太醫死在書房裡,半個頭顱都快掉了下來,連眼睛都沒有閉上。沒有任何掙扎和求救的聲音,陳太醫死得悄無聲息,今晨丫鬟進門灑掃時,才發現屍體。
劇錦衣衛初步勘察現場得到的蛛絲馬跡,行刺者和昨晚燈會上的刺客是一夥人。
那夥窮兇極惡的刺客眼見刺殺皇上無望,轉頭去把陳太醫宰了?
他們為什麼要殺一個太醫?
陳太醫做了什麼,引得他們那麼恨。
一個顯而易見的猜測,不僅皇帝能想得到,就連高悅行都能窺見一二。
陳太醫是平反李弗襄舊案的功臣。
所有人都能看得到,若不是有陳太醫的奔走,李弗襄可能現在已經死在了皇帝賞賜的毒藥下,若不是因陳太醫揭開了當年的真相,李弗逑現在依然佔據著本不屬於他的位置,被皇帝捧在手心裡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陳太醫扭轉了兩個錯誤的人生,使得他們各歸其位。
有人感激,自然便有人痛恨。
恨他的人,恨不得生啖其肉,飲其血,抽其筋,挫骨揚灰。
他們連陳太醫都如此痛恨,更何況此案漩渦中心的李弗襄呢。
如此說來,昨晚,那夥刺客針對的或許不是皇上,而是李弗襄。
這下,誰也擋不住皇上的震怒。
錦衣衛全城搜查刺客蹤跡。
大理寺卿高景手裡接到了十年前的那樁舊案,皇帝蠻橫地限時半月,命他查出當年和梅昭儀私通的賊子。
這時高景自上任以來,接到的最棘手的案子。
十年前,該死的死了,該逃的逃了,所有的證據都被湮沒在時間中,而且此事發生在深宮內苑,高景相當於半隻手伸進了皇帝的家務中,束手束腳就不必說了,萬一犯了上頭人的忌諱,再惹火上身,一家子人都要跟著倒黴。
高景心念微動,人還未走出宮門,方方面面便都考慮到了,若換做旁人,燙手的山芋不如早早扔開為妙,但高景素有直臣之名,他做不來官場上的鑽營討巧,案子既然交到了他的手裡,無論如何,他須無愧天地,不違良心。
皇上賜給他一塊可以隨時進宮的腰牌。
高景在宮門處徘徊了片刻,腳下一捻,轉而往景門宮的方向去了。
皇帝下朝回乾清宮,不著急進門,先在外頭的階前站了一會兒,散去了全身的火氣,聽著宮女來稟,說小殿下早晨未起,一直睡到現在,依然沒有要醒的跡象。
皇上皺眉,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