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第4/5 頁)
攻城時先將護城河填平,而後萬炮齊發,再輔以大量強弩。一舉擊潰守城部隊的部署,進而出動與城牆等高、可容納八十人的巨型攻城車對城池展開登城戰。可以想象一下當時壯觀的發射場面,簡直不遜於現代戰爭規模的火力準備!
除了這戰爭之神投石車之外,還有眾多的車輛行攻城利器。
《孫子.謀攻》中就有:“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之言,其中的“櫓”就是指這種利用高度來進行偵察作業的武器。
又如《戰國策》卷十二 齊五〈蘇秦說齊閔王〉:“故明君之攻戰也,甲兵不出于軍而敵國勝,衝櫓不施而邊城降,士民不知而王業至矣。”可見櫓對於攻城有絕對的重要性。
由於城牆的阻隔,攻城軍隊於守城部隊的一舉一動很難得知,因此必須利用高過於城牆的偵察設施來偵察敵情。這類的車輛種類也不少,如巢車、望樓、櫓、飛樓、雲樓等。
望樓高八丈,用堅木支撐,頂端建一座寬五尺的版屋,在屋底設一出入口,堅木上釘上釘子以便觀測人員攀爬,底座是用兩枝各長一丈五尺的鹿頰木先埋入土中,只露出八尺,以船隻上綁桅杆的方法將堅木和鹿頰木固定,然後在堅木上綁上一百二十尺、一百尺和八十尺三種高度的固定繩以確保其安定性。
一般而言,望樓中只配屬一名望子,由他手持白色旗,無敵情警戒時旗子是捲起來的,若敵來犯則將旗張開,敵人靠近則將旗杆橫置,若敵人退走則慢慢將旗舉起。
巢車的車座是採用八輪車座,而且是以雙竿作為支撐機制的,竿的高度則視城池的高度而定。
一般而言,唐宋的城牆約五丈,因之要偵察城內必須高過此數。在雙竿的頂上設定一個轆轤,以便將觀測用的吊艙舉起,因為舉起吊艙需要很大的力道,所以和其他的觀測車不同,他是以生牛皮為材質,可以防禦敵人的矢炮攻擊。
轒轀車是一種有堅固防護的攻城作業車,春秋時轒轀就得到較普遍的使用。古代攻城作戰,經常需要抵近破壞城牆,城門,或者挖掘地道等。如果沒有相應的防護措施,進行這些作業就容易遭到來自城上的箭,石等武器的攻擊,十分危險。
使用轒轀車就比較安全,轒轀車有一個多輪的車底座;兩側和頂部用木板做防護,外蒙堅硬的皮革;車內可容十多人。作業時,人在車內將車推到城下,然後人在城下作業。
可避城上的箭,石。以外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轒轀車,平定的叫“木牛車”,兩壁內傾成夾角的稱“尖頭轤”。
臨衝呂公車這是古代一種巨型攻城戰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戰車。車高數丈,長數十丈,車內分上下五層,每層有梯子可供上下,車中可載幾百名武士,配有機弩毒矢,槍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壞城牆設施的器械。
進攻時眾人將車推到城腳,車頂可與城牆齊,兵士們透過天橋衝到城上與敵人拼殺,車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壞城牆。這種龐然大物似的兵車在戰鬥中並不常見,它形體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難發揮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現,往往對守城兵士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從而亂其陣腳。
除了這些攻城器械之外向還有什麼用於火攻攻城雀杏、行煙、煙球和毒藥煙球、揚塵車等五花八門,可謂是防不勝防。
不過說道攻城利器就不得不說一樣,可謂是伴隨華夏攻城史一起存在的東西飛鉤!
飛鉤,檑義夜和狼牙拍,顧名思義飛鉤是將一鐵鉤栓於繩索之上,是很多樑上君子的最愛。實際上飛鉤用於攻城的歷史幾乎和飛鉤本身的歷史一樣長。
《墨子?備梯》,《武經總要》,《練兵實紀》,《兵器圖說》都有記載,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二破武漢之時正是陳玉成親率敢死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